如果让大家票选一个不致命但很折磨人的病,鼻炎一定榜上有名!随着秋冬季的到来,气温逐渐下降,空气中的湿度也相应减少,对于患有过敏性鼻炎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容易加重病情的时期。
过敏性鼻炎也称为变应性鼻炎,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由基因与环境互相作用而诱发的多因素常见疾病,其危险因素可能存在于所有年龄段,且变应性鼻炎是导致成人哮喘的高危因素之一,控制不好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可能引发哮喘,所以变应性鼻炎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给患者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痛苦和不便,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许多伴发疾病,甚至导致患者劳动力丧失。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过敏性鼻炎属于“鼻鼽”范畴。最早见于《礼记·月令》,认为鼻鼽的发生与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有关。金元时期,刘完素对鼻鼽作出明确的描述,提出过敏性鼻炎主要涉及肺、脾、肾三个内脏器官,尤其与肺有关。中医认为“鼻为肺之窍”,表明鼻与肺密切相关。气邪侵入人体,先从口鼻进入,侵入鼻窍,损害肺的宣降功能,导致体液失衡,化为痰浊停留于体内,形成过敏性鼻炎。
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病因的认识包括外因和内因,其中外因包括气候异常、环境变化、生活习惯变化。从内因角度看,过敏性鼻炎的发生和发展与体质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主要可归纳为:肺气虚寒、脾胃虚弱、肾阳不足、肺经风热。
目前,针对过敏性鼻炎的药物治疗常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抗白三烯药、色酮类药、鼻内减充血剂、鼻内抗胆碱能药物等口服西药来控制病情。然而,在大量临床观察中,发现西药治疗虽能够将症状减轻,但在停药后无长期持续疗效,容易造成身体的惯性及依赖,甚至可能导致将来的过敏发作时更无法控制,且对身体有一定的副作用。
基于庞大的过敏性鼻炎患者群体,古香今韵研发团队基于中医药配伍理论,创新调配出一款专门针对过敏性鼻炎的舒风复方按摩精油,该款精油组合物获得了发明专利,能够更安全、长效、便捷的预防、治疗或缓解鼻炎,尤其是过敏性鼻炎,且对于其他类型的鼻炎同样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较于口服西药来说,舒风复方按摩精油具有三重优势:首先,精油具有一定的杀菌除螨作用,可降低室内的尘螨数量,降低患者接触变应原的几率;其次,精油的芳香走窜之性,联合鼻腔给药,直达病灶,作用于鼻粘膜,发挥药效;最后,舒风复方精油配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止痛、降压、镇静、宣肺通窍等功效,可针对性地治疗中医认为的由肺气虚、卫表不固、风寒乘虚侵入而引起的过敏性鼻炎。
·成分介绍
没药精油中的主要成分是没药醇、没药酮和没药酸。这些成分具有抗菌、消炎和抗氧化的特性,有助于清热解毒。没药精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感冒、咽喉炎和口腔溃疡等问题。它也被用于通鼻窍,有助于缓解鼻塞和改善呼吸道。
辛夷精油中的主要成分是辛夷酸和辛夷醇。这些成分具有抗菌、抗炎和镇痛的特性,可以帮助机体清热解毒。辛夷精油被用于中医中作为解表药物,适用于感冒、头痛和鼻塞等症状。它也被认为可以通鼻窍,促进鼻腔的通畅。
菊花精油中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和黄酮类化合物。这些成分具有抗菌、消炎和抗氧化的作用,有助于机体清热解毒。菊花精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感冒、咳嗽和喉咙痛等问题。它也被用于通鼻窍,有助于缓解鼻塞和改善呼吸道。·实验数据
鼻炎症状评分:
鼻痒:轻搔鼻1-2次为1分,剧烈抓挠鼻面不止3分,介于二者之间为2分;喷嚏:1-3个为1分,4-10个为2分,大于11个为3 分;流涕:流至前鼻孔为1分,超出前鼻孔为2分,涕流满面为3 分。
从上表可看出,舒风精油能够有效缓解鼻痒、打喷嚏、流鼻涕等情况。
舒风精油能够抑制身体里引发鼻炎的血清IgE和组胺含量。
临床疗效对比评价标准: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经鼻镜检查鼻腔内粘膜无水肿及分泌物,患者1年内无复发;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经鼻镜检查鼻腔内粘膜无明显水肿及分泌物,患者1年内有复发;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经鼻镜检查鼻腔内粘膜水肿及分泌物有所改善;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临床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人数*100%。
从上表可看出,舒风精油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4%。
·使用方法
使用前用热毛巾敷鼻1分钟,达到通鼻窍的效果。在两侧迎香穴各涂抹2到3滴按摩油,采用指揉法进行按揉,按揉期间,需用鼻腔进行深吸慢呼操作,按揉以鼻周出现潮红,或按摩油基本被吸收为度。
以精油为核心,舒风精油可拓展为精油鼻贴、精油喷雾、精油凝胶、按摩油等多种鼻炎产品形式。现在采购舒风按摩油原料可享秋季优惠,欢迎咨询问价~
参考文献:
[1]张建基,时蕾.《儿童过敏性鼻炎诊疗——临床实践指南》发病机制部分解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9,34(03):182-187.DOI:10.19538/j.ek2019030606.
[2] 关雁,李亚梅,王志强.过敏性鼻炎与中医体质研究进展[J].甘肃科技纵横,2023,52(03):103-105.